学校工作报告
——在广东商学院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六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上
王华 2010年10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近两年来的工作回顾
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六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两年,全校师生员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管理改革等重点工作,团结奋进、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由1.97万增加到2.28万人,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成功获得了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覆盖面可达近30个,办学层次得到实质性提升;完成了校本部北区的规划设计,接收了原化校校园和建筑,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行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科研实力、师资力量等显著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改大学各项条件进一步夯实,向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党政密切配合,决策水平和治校能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广东省普通高校党委和校长工作规定,学校重新修订了《广东商学院会议制度与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学校党委、校长等的职责权限,健全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制度,完善了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进一步健全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还建立书记与校长定期和不定期碰头的工作协调机制。党政领导团结实干、步调一致、密切配合,党政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决策水平和治校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确立治校方略,深化管理改革
1.确立“依法治校、民主治校、阳光治校”的治校方略。2009年3月至8月,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成了“依法治校、民主治校、阳光治校”的治校方略。在这一方略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人才引进与师资培养专家委员会、预算与投资委员会和福利委员会等议事机构,调整了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保证没有行政职务的专家教授能充分行使学术权力,参与学校事务,发挥专家们的智慧,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
2.试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与各教学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试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逐步下放人权、财权、物权、事权,取得初步成效。
3.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序展开。按照《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和《广东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学校成立了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小组,启动了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并制定了广东商学院岗位设置系列文件。其中《广东商学院岗位设置方案》已经学校审定上报省教育厅,《广东商学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及相关实施细则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顺利实施,特色建设和标志性成果建设成效突出
1.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使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达到5个;新增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10个省级特色专业;另外立项建设8个校级特色专业;新增社会学、广播电视编导、劳动与社会保障、资产评估和房地产经营管理5个专业。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2.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取得新突破。《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被批准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现我校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零的突破”;《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此外,学校还获得了5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
3.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管类专业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探索与实践”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我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另外学校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0项。
4. 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建设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上,又成功申报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了我校实验教学的优势地位。
5. 圆满完成全日制本科招生工作。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实施“阳光招生工程”,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2009年招收6101名本科生,2010年招收6050名本科生,在校本科生总人数达21850人。
四、以新一轮“申硕”为契机,推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1.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对学校未来几年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部署。在第三轮“申硕”(全国第十一次)工作中,我校获得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覆盖面达30个,“申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办学层次得到实质性提升。学校还获得了工商管理、保险工程和金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使我校专业硕士学位达到4个。
2.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2009年招收329名研究生,2010年招收340名研究生,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总人数达1007人,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规模新的增长。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9年有4名研究生获“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研究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获得全国奖励4项。
3.科研工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获省部级以上项目共9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2009、2010年两年国家级项目立项总数相当于建校至2008年的立项总和;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1项,立项数位于全省文科类院校前列;获得9项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8项市级优秀成果奖励;共发表CSSCI以及CSCD来源期刊论文330多篇,其中A类3篇、B类83篇;出版各类著作110部,其中专著43部;两年来共获科研项目资助经费1819.63万元,其中2009-2010学年度科研经费达1049万元,比上一学年度增长38.8%。《广东商学院学报》继续提高办刊质量,抓好各项评刊指标,继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后,又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五、狠抓师资建设,师资结构和整体水平得以优化和提升
1.结构更加优化。两年来,有46名教师顺利通过正高职称评审,有90名教师顺利通过副高职称评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3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达1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19.43%;副高职称达2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9.53%;具有博士学位的达2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5.47%;具有硕士学位的5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53.52%,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
2.整体水平提高。完成了各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的中期考核工作,同时完成了新一批中青年骨干的选拔工作,共选拔“千百十工程”省级对象7人(其中2010年选拔省级对象6人,创我校历史新高);获省级教学名师2人。学校“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获准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实现我校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另外,学校还组建了3支校级科研创新团队、5支校级教学团队。
六、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导教并重,服务同学”的工作理念,广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今年制定并开始实施《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素质教育改革总体方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广东大学生“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屡获殊荣。特别突出的是在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夺得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总成绩跃升为全国第24;在首届广东大学生“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一举夺得唯一的特等奖和1个扶持奖、4个创意奖,获得奖金共303.4万元。
2.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连续采取18项“非常措施”,切实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体就业率分别达到99.04%和95.91%,继续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地位。截止9月1日,我校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3%,2010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达94%,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学校在保证就业率的前提下,正逐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七、加强国际化教育和社会服务工作,促进学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
1.努力拓展国际化教育。积极推进华侨港澳台学生教育,两年共招收36名港澳台生;做好留学生教育各项工作,今年正式招收外国留学生;推动中英合作BTEC HND(3+1)项目和“1+3”国际预科项目,两年来共招收近200名项目生;与国外十余所高校签署合作意向,启动部分合作项目。
2.继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做好聘请高质量外国专家工作,先后聘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六个国家共24名长短期外籍教师;建立校际交流与个人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派出机制,鼓励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研修和交流,共完成8位教师外派学习、42人次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或学习考察计划。
3.进一步创新继续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增加并调整优化校外教学点,举办自考专本联读脱产班,探索脱产专科对接自考本科模式,成人高考在籍学生11221人,自考在籍学生2319人,本专科专业达43个,教学点达44个。
八、大力加强校园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1.校园基本建设稳步推进。调整建设思路,把建设重点由三水校区转到广州校本部北区建设和南区改造上来。完成校本部南区详规和三水校区详规调整,完成北区实验楼、研究生楼、综合体育馆、田径运动场、图书馆和行政大楼的单体设计等审核工作;开始北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包括道路管网施工、配电增容招标、施工用水申请等。完成接收原广东省石油化工学校校园的工作,新增校园面积46.73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极大地缓解了校舍紧张的局面。促成广州市政府批准规划立项建设广州校本部连通会展中心的桥梁——黄埔涌中桥,目前该项工程已进入设计审批和施工招标阶段。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与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性协议》,建设银行将为北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加快。成立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加紧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与中国电信合作的网络改造提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全面启动“校园一卡通”建设,与建设银行广州天河支行签订《“校园一卡通”项目合作意向书》,根据协议,建设银行将提供近800万元资助我校完成“一卡通”建设,现已进入商务谈判阶段。
3.切实提升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按照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果推广应用总体方案,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推广应用,抓好各类示范项目的建设,对教学信息化工程第三批27个项目进行了结项验收。一个相互关联、高度有序、高效运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正逐步建成,充分发挥教学信息化的导学、助学、促学作用。
4.图书资料建设和档案工作。学校纸质图书达187.08万册,电子图书达108.64万册,中外文数据库达40个;三水校区图书馆如期开放,为三水校区师生查阅图书资料提供极大便利。继续加强档案工作规范管理和档案材料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2009年学校被确认为档案年度评估免检单位。
九、财务状况明显改善,保障工作明显加强
1.大力加强财务管理和资金筹措工作。2009年,通过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开支,同时积极拓展收入渠道,加强收入管理,科学理财,学校总收入达到35,442.96万元,总支出32,477.61万元,结余2,965.35万元,扭转了2007、2008年连续两年财政赤字的局面,遏制住了用学校事业基金弥补亏损的势头,增加了学校的资金积累。2010年财务状况也较为理想。
2.认真做好资产设备配置和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原化校资产交接工作,完成原化校和校本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地产证》资料收集和交件工作;加强实验室和资产设备建设与管理,两年来建设和改造实验室26间,采购设备15345台件 ,价值6329万元;初步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评估分析系统,提高资产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3.继续加强审计监察工作。审计工作方面,两年来完成基建审签项目504项,审签金额近12700万元,其中完成结算金额6117万元,核减金额860万元;完成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2项、经济责任审计7项、审计专项调查3项。监察工作方面,重点加强了对基建维修招投标和物资设备采购招投标事项前期工作的监察,加强对干部选拔、人事招聘、招生录取、收费行为等重大事件和重要工作环节的监督,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做到不违规、不超标、不浪费。两年来共受理信访投诉36件,经调查核实后反馈给有关部门改进工作。
4.努力做好保卫后勤工作。以落实《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为抓手,建立安全管理联动机制;加强“技防”、“物防”建设,充分发挥技术防范的特有作用;加强案件侦破工作,成功破获案件19宗,抓获嫌疑人15人。加强对物业公司、广商酒店及各食堂的监管,完成三水校区绿化保洁项目外包工作;做好甲型H1N1流感预防工作,切实做到我校师生“零感染”。
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教职员工实际问题
1.三水校区教师公寓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校共有751户教职员工报名参加建设,规划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相关审批手续正在抓紧办理之中,三水校区没有教职员工居住、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2.增加教职员工福利待遇。2008年教职工月均工资收入7734元,2009年达到8210元,比2008年增加了476元;2010年达到8831元,比2009年又增加了621元。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了新的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广大教职员工两年来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正是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进、真抓实干、迎难而上,才推动了广东商学院的不断进步。
过去的成绩固然喜人,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还存在不足和差距,主要体现在:
1.校园建设严重滞后,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还需深化,管理效率和办学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单一,经费较为紧张;
4.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和研究基地,缺乏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5.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缺乏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回顾学校两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发扬:
1.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治校方略,要继续贯彻落实“依法治校、民主治校、阳光治校”;
2.必须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特色、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
3.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科学管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4.必须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5.必须创立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各方支持的良好外部工作环境。
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
今年,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广东要打造南方教育新高地,这给高等教育和我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今后一年,要着重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品德教育,形成教师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学生乐学、善学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民主公平、关爱有序、开拓进取、勤俭节约的校园氛围,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和谐发展的格局。
二、加强章程建设,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依法制定《广东商学院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保障学术权力。完善学术委员会人员构成、议事范围、议事程序、决议执行等方面的明细规章。校领导原则上不兼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中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不得超过总人数的1/2。保障学术委员会独立有效运行。
三、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是我校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经本次大会审议后,学校将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四、继续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根据今年的目标完成情况和三年总体目标,科学制定并签订各教学院部新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书》,初步形成统一领导、分权实施、目标管理、动态考核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重心下移,增强办学活力。
五、完成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是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制度的实施,将为我们理顺用人关系,搞活用人机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提高用人效益,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广东商学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经本次大会审议后,将颁布实施。今年11月底完成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工作。同时结合岗位设置情况,修订校内津贴分配方案。
六、全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1.各单位务必按照《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素质教育改革总体方案》及系列实施方案要求,明确本单位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根据《广东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2009—2012)》年度建设任务,初步建立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体系;完善由各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数字化课程等构成的优质课程体系。
3.争取成功申报“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项目,继续深化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完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点要求的阶段任务,向全校推广实验区教学改革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
七、切实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1.以科学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完善各项条件为重点,高标准、严要求地扎实推进五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工作;并做好两个新增专业学位点的开办工作,实现首届招生“开门红”。
2.继续实施《广东商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2010—2015),创新培养模式,推进课程建设,加强全方位教学检查与监控,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深入实施新的《广东商学院科研奖励办法》等科研管理文件,力争国家级重大项目、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项目、权威期刊论文、国家级奖励等实现新突破。
八、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拔尖人才
争取在引进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突破;认真实施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完成第二批校级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校级教学名师评审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名师。
九、以校本部北区为重点大力加强校园基本建设
积极筹措校园基本建设资金;校本部北区各单体工程全面动工,建设校本部南区第29栋、30栋学生宿舍;启动三水校区北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动工兴建三水校区教师公寓。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学校两年来的发展进程,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当前形势,我们在为所取得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更加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全党全国上下重视教育的大好时机,发扬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团结和谐的精神,把握机遇,克服困难,强化管理,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为广东打造南方教育新高地,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